谁说国产农机具不行?这家企业通过国际展会开拓了海外市场
整齐的厂房、响亮的标语、统一的服装……这是圣和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。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,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乡村里,圣和这样一个生产农机具的本土企业竟然还建立了自己的“研发楼”,每个车间都贴有安全标语和生产目标,董事长王新芳的办公室挂着的“商道酬勤”四个大字更是引人瞩目。见到王新芳本人后,才能肯定的说,这么重视创新和重视标准的企业,背后一定有一个有远见、能够运筹帷幄的企业家。
借助国际展会开拓海外市场
今年王新芳带领圣和品牌第一次走出国门,参加了德国的汉诺威展,并且受到农场主、经销商以及同行的关注和认可。这次圣和带到汉诺威的有两款产品:一款是自圣和主研发的、有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秸秆还田机,还有一款就是通轴变速的旋耕机,也很受到欢迎。据王新芳讲,参展第一天,碰到一个国际大农机企业集团的技术人员,对圣和的展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,第二天这款展品卖掉后,这位技术人员来到圣和展位扼腕叹息,表现出极大遗憾。价格和技术的双重优势,让圣和这次“走出去”小获成功,增加了圣和人的自信,也让董事长王新芳发觉,中国制造的机具在欧美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。
在汉诺威期间,王新芳买衣服时偶然发现竟然是“中国制造”,这让他思绪万千:既然欧洲很多轻工产品都能找中国代工,机械产品尤其是农机产品为什么不能呢?但是放眼国内,现在国内代工做农机产品的并没有几家。王新芳当即意识到:只要打牢基础,做好产品,中国的产品在欧洲打开市场应该不是问题。
但是,他也看到,跟国外同类产品相比,自身还有很多不足。国内外农艺不一样,产品设计要有所变化,才能更好适应欧洲市场。在机具性能上,也要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。
王新芳说:“圣和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‘走出去’战略,我们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,也要把欧美先进技术引进来。”
圣和研发楼
深化管理重视团建为“走出去”做好准备
近两年,圣和公司深化管理做了大量工作。为了实现“走出去”的目标,王新芳订立了五年发展规划。按照规划,五年内圣和要实现经营目标、质量目标、薪资管理、销售目标、企业核心价值观等,这些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,所以王新芳花很多心思用在团队建设上。
团队建设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,当时王新芳考虑到圣和所在地是河北宁晋县下属的一个镇,受所在地域局限,工人文化程度偏低,培训不得不提上日程。好在经过三年的改革,圣和的团队建设已经卓有成效:公司现在已经拥有400多人。通过改革,圣和成立了研发中心、生产中心、销售中心,人才结构更加完整。王新芳幽默地说:“以前我们顶多算是‘团队’,现在才真正算是‘团队’了,不再是小规模小打小闹了。14年是我们的‘痛点’,从战略上进行了思调整路,通过调整,企业所有员工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。在员工管理上,我们更加精化,定期考核、培训,并且还实行了‘末位淘汰制’,净化了企业队伍。”
圣和还成立了企业文化培训中心,通过培训,让员工从农民工成为更专业的技工。王新芳说:“我们既是一个工厂又是一个学校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,我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。四百个员工背后是四百个家庭,我也在努力做更多工作,致力于怎样更好地服务员工。”
据悉,圣和正计划将总部迁往石家庄,而且正在扩张厂房,建立新厂。未来王新芳的战略构想是:将基地扎根在乡镇,作为设备的试验田,用于试验和数据信息反馈;借助省会城市的优势,吸纳引进更多人才。
普劳恩德品牌
一路坎坷终觉醒:创新技术才是制胜“法宝”
2012年的时候,圣和进入植保无人机市场,可是没多久,王新芳就发现:行业恶性竞争激烈,后市场维修服务跟不上,这样一个技术不成熟、返修高、盈利空间小的行业,让王新芳感到力不足心,而且圣和品牌也受植保无人机影响而“岌岌可危”,所以王新芳在植保无人机领域“上得最猛,撤得最快”,2014年就退出植保无人机领域。走过这样的弯路,王新芳决定把目标定在耕整地机械类上,在这个领域做精做好。
做植保无人机也不尽然都是坏事,它留给王新芳的财富是:一支懂智能懂设计的队伍。接下来的几年,王新芳开始在设备投入上下大功夫,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一群有技能的员工,圣和打造了一批优质的产品。
其中,在设备上,增加了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投入,包括了产品从前端到终端的整个生产线。圣和引进20台国外先进的自动机器人焊接设备,还投入了6台大型冲压设备。通过机器人焊接,实现了焊接工艺自动化。自动化的前提是标准化,为了达到标准化,王新芳在产品制造前期又投入更多设备,例如,为实现标准化制作了3条涂装线,使产品从内在品质到外观都得到保障。
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,2016年圣和向市场推出了高端产品--普劳恩德旋耕机。这款产品设计研发人员来自工程机械和汽车领域,所以在产品设计理念上,借鉴了很多汽车和工程机械的设计,打破了传统农机的设计理念,产品一面世就受到广泛关注。
王新芳自豪地说:“我们的产品现在在层次上更多元,通过创新产品增加了我们的底气,我敢说我们已经具有了‘走出去’的实力。”
经历过创业艰辛的人更加珍惜同“上下游”的情谊
圣和从一个流通商店起家,后来成立了企业,从十几个人、几亩地发展到现在四百多人、一百多亩地。回忆起打拼市场的日子,王新芳深深地感慨其中的艰辛。
一开始,王新芳是以经销的思维做生产,第一年只考虑造价原料成本而忽视了质量,也没有考虑到当时制造的机具是否能匹配市场上80马力段的大拖,结果当年生产的2000多台旋耕机整机故障严重,这对刚刚起步的圣和造成几近毁灭性的打击。当时王新芳做了一个重大决定:实行召回制度。为用户重新匹配适应大马力段拖拉机的机具,第一年就赔了100多万。第二年王新芳深入反思,将机具在抗强度、抗疲劳度上都进行了提升。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思维,时刻关注市场上拖拉机马力段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壤作业模式的变化。这样的思维转变后,才有了现在圣和优秀的市场口碑。
王新芳深知,开拓市场的历程,离不开经销商的支持,他深深认同“为商诚信”的理念,所以圣和提出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“四赢”:首先,要保证产品对终端客户是更加节油耐用的;二要保障经销商的收益;三要让供应商达到良性状态;最后,才考虑圣和自己获益。王新芳说:“在去年我们十年的经销商大会上,我们受到经销商和供应商的一致好评,我们十年来没有跟任何经销商、终端用户和供应商产生不愉快。我们看到为何久保田能在中国持续发展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供应商重视,保证供应商的利益,这样供应商就保证了更加合格、谨慎的态度做产品,才能保证整机合格率的提高。久保田把供应商作为上帝的做法,值得我们学习。现在一些国内农机企业缺乏对供应商的关怀,我们不做这样的‘流氓企业’,对供应商不负责,其实最终损失的是企业本身。现在我们的产品给五征、英虎、勇猛等配套,得到这些整机企业的认可,已经形成固定合作关系。”
2016年,圣和还在整个行业率先放弃敞开式销售,实施了全款销售战略,保证了经销商的现金流,提高了经销商积极性。在市场疲软形势下,圣和2017年增长率依然达到9%,王新芳计划明年实现30%的增长。通过内部管理和创新机制,圣和越来越走向良性发展。相信圣和以这样的发展步伐走下去,“走出去”实现指日可待!